2010年9月13日

一些純粹情感性抒發



想要寫一些只有自己懂的,意識淺薄的詩。

想要寫一些紀錄性的,沒什麼詩意近乎以空白斷句的散文類東西。
作為一種純粹的情感宣洩,如果詩真的要是那麼自由,那麼通俗,
也應該可以容忍這樣一些自我療癒式的內涵吧。

如果詩真的是一種生活態度,這樣所有的評論體系應該都會為之崩潰吧。
當我們選擇以這樣一種姿態談詩,我們要怎麼抵抗個人主義或其他之類的?
如果有人宣稱哪怕一首詩只有作者自己認同也有存在的價值,
我們要怎麼檢視這種日記範疇的書寫?
能提出怎樣的批評,而不會被這種恐怖的意識打敗?
如果散文體可以包容,詩這種文體為了更高的接受度,是否也該包容?

今天被迫進行很多思考。
也讓我想到很多之前看到許多文章。
唉好多問題。只是覺得現代人真的太恐怖了。
是因為知道了太多東西,遂希望能把所有未知的拉到自己的層次理解?
一齣歌劇為什麼不能就是那種很高調很隱晦很難以理解的形式?
而好像一定要具備某種通俗性才能夠成為比較完備的文化形式。

自己也曾經那樣大張旗鼓的覺得,事情可以不必那麼嚴肅,文化應該要是多元的。
但是最近覺得很多呼喊多元價值的人,
其實只是利用這兩個字先站穩腳步,來實踐自己夢寐以求的同化。
當那些流行文化以所謂的融合來改變菁英文化,
呼喊自己也是具有文化價值的。
卻完全沒看到他們檢討自己的大量複製性,和同一性。

我完全認同流行文化或者其他現在極力想跟菁英主義打對台的那些,
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和生命力。
我也不希望社會全是些愁眉苦臉思索生命價值的傢伙。

但是任何文化都應該要有內省的機制吧。
當那些曲高和寡的藝術都開始檢討自己為什麼沒人來看,
那些場場爆滿的,為什麼就不必檢討,或者試著加入一些不同的要素?
因為欣賞的人多嗎?
這從來就不應該是理由吧,認同這點不是多數暴力是什麼?

我一直以為的理想模式是:
全然無先入為主觀念的接受未知,開放地了解其內涵。
然後和自己本有的碰撞,再產生新的東西。
有所捨棄,有所認同,但是都先經過認識。

但是大家好像不太喜歡這樣。


0 意見:

張貼留言

© 遠方 2012 | Blogger Template by Enny Law - Ngetik Dot Com - Nul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