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7日

談跨領域與創新實作:如何把人丟出去

談跨領域與創新實作:如何把人丟出去

  清華社會學課程談論社會學教學,跨領域與創新實作。泉源老師主張產業渴望社會,科技渴望社會,台灣下一波的產業創新與轉型,關鍵在於能否引入人文社會的洞察力。因而,人文社會的學生應當更主動跨界,發揮所學的珍貴能力,讓台灣產業從「解決問題」,轉向到「定義問題」。
  現場有一種聲音,擔心學生因此忘了社會學的批判傳統,為主流價值服務等等。我認為這跟許多專業學科思考「跨領域」的成見有關:好像我們要精心打造,或設想一門新的跨界知識範疇,在裡頭每個學門的優點都得以被保留,而這個知識範疇反過來確保了對話的可能。簡單說:我們先設想經濟學跟社會學融合在一起長什麼樣子,可能是經濟社會學,可能是某種有社會意涵的商業模式,然後在這基礎上,兩邊的人才能坐下來談。
  經歷過一些收穫豐富的跨領域經驗之後,我的回答是:從雲端回來地面吧,先把人丟出去再說。真的不用那麼擔心會被同化,會忘了自己的本行。人的思維沒那麼容易改變,同時,絕大多數對話的主題,都不會是什麼建構跨科際知識範疇這種宏大理想。很多時候就是很實務的:你研究的東西我也研究,但我們的預設不同,用的資料不一樣。單單如此,把人丟到這種情境,吵架、溝通,很多神奇的事情就會發生。把念社會學的丟進去,很多同學就會發現,原來我念的東西這麼有用,更會情不自禁的提出有別於其他人的觀點。
  問題來了:如何把人丟出去,如何讓人想要主動跨過門檻跟學科邊界。就像隆志老師問的基本問題:這些跨領域實作可以教嗎?如何讓學生感興趣?延續大家的討論,我現在想到兩個點:對於大學生來說,跨領域其實意味著另一種職涯選項,另一種實務或介入的可能,這特別對於畢業之後不知道幹嘛的焦慮人社同學很有幫助。從產業創新實作課程,開啟另一種有別於過去體制內/外的出路想像,實際將自己的學科訓練帶入產業情境中,給出社會文化的分析,進行使用者經驗調查云云。幫自己找到工作,但也由下而上,介入了產業轉型。
  而對於研究生來說,我覺得更加實際:就是用具體的研究議題去對話。每個學科都有他獨特的研究方法,社群以及資料庫。研究生缺什麼?最缺方法,最缺資料,最缺「到底別人怎麼談這個議題」的認識。對特定議題的共同關切,有機會能讓不同領域的人坐在一起交流,具體的操作形式例如議題性的研究生社群,其實在校園中已經開始實踐了。
  跨領域這幾年談了很多,有知識學科上的跨領域,也有研究協作上的跨領域。大家用各種路術,只是不斷重複「跨領域很重要」的共識。但一切的起點,還是在於「你怎麼把不同的人聚在一起,讓他們有話聊」。也就是最單純的,如何激發人跟人的交流?
  打造情境,激發動力,當然可以訴諸個人式的方法:喔你要有主動探索的態度,相信你就是改變的動力之類的。但到底有什麼條件,可以降低門檻,把人丟出去,我覺得反而這些問題才是跨領域教學該談的。
  

0 意見:

張貼留言

© 遠方 2012 | Blogger Template by Enny Law - Ngetik Dot Com - Nul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