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7日

思考「中國因素」在分析上的位置

  我不確定現在針對「中國因素」的討論,是把他放在當前台灣的什麼位置。我可以認同政治跟資本存在複雜牽連,存在跨海峽的政商集團,同時因為台灣對中國的依賴不容小覷,因此將這種特殊的兩國關係獨立成「中國因素」。

  但台灣始終必須被放在國際而非兩國關係來看,這不只意味著存在美國因素,東協因素;也意味著中國因素的產生及運作,都該放在國際局勢中思考。「台商」集團的產生,究竟該理解為是民族主義式傾中開放政策的結果,還是全球資本生產鏈的重新佈局?換言之,我想問的是「中國因素」:意指跨海峽的政商集團,這一個台灣近期面對的政經處境之一,純粹是民族主義操弄的結果(一種國家-資本的變形),或其實更普遍的,是新自由主義下,政治/文化吸力與經濟吸力合體的結果。(或者其他種種面向)

  舉個例子:中國在非洲近期的大規模投資能被視為中國因素嗎?一方面你可以說這是中國大國崛起,在全球權力的全新佈局,但另一方面你也不能忽略,這是資本競逐原物料供應源及新市場的結果。這樣的佈局能被理解為中國政府處心積慮灌輸中國價值嗎?如果這樣,那可口可樂的全球佈局是不是灌輸美國價值的大陰謀?誠然作為威權政體,中國國家與資本的關係非常特殊。但純從意識形態上理解中國因素,而非視之為某種政經條件之上,意識形態利用此機會結構產生的效應(這是我對中國因素的理解);我們的解法也就只能是意識形態式的,而非從政經結構去談。

  從這個面向來看,才能把統戰跟經濟吸力分開看待(即使他們可能同時運作)如果出現比中國更具潛力的市場,商人難道會因為政商集團的牽絆死守中國嗎?中國因素如何理解台商的移轉,及中國政府對之態度的轉變?固然,中國政府可以透過包機投票等等,試圖給予政治干預。但台商不論投藍投綠似乎還是依據個人意願(至少目前還是),甚至有不少台商對中國政府頗有微詞。我認為他們很難因為民族主義因素,也很難因為「保衛民主」的訴求投任一政黨。他們是投給心目中可以帶給他優惠政策的政黨,政商集團如果真的構成,也是以這種疊加共識的方式構成。

  也因此,我雖然認同中國因素在分析上的許多效果,但不認為有必須將之抬高到「唯一」或最重要,最具整合性概念的位置(或許我在打稻草人)。產業外移等等,可能才是中國因素背後,更大、更重要的背景條件。胡謅一下,如果哪天東協崛起,要求台灣相對的勞工、進出口政策修改,或甚至對我們的民主指指點點,這會是一種東協因素嗎?

0 意見:

張貼留言

© 遠方 2012 | Blogger Template by Enny Law - Ngetik Dot Com - Nul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