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1日

台大社會系三年小畢典,教授演講精華 (轉自網誌:「溫柔的銳利眼光」的整理)

轉自:台大社會系三年小畢典,教授演講精華 « 溫柔的銳利眼光


「社會學作為一門學科,不像資工、機械、土木工程,有立即的可應用性,也不像商管、法律或醫學,可以按小時收取談話費、諮詢費或診療費,簡單來說,社會學是商品化程度很低的一種知識,正因為商品化程度很低,念社會學的人沒有必要去捍衛專業的高牆,只要有人想明白社會學在說什麼,我們都樂於把社會學知識免費灑滿各地,讓人用來自我培力、自我成長。但是社會學作為一門專業,在對學生的訓練上少了一件事,請各位回想過去所受的訓練,首先你們學到這個學科的基本黑話和核心論點,等地基打得差不多了,就學進階版的黑話和術語,然後一步步邁向更高段的層次。在這一系列的專業訓練裡,各位唯一還沒有學到的,是如何和非社會學的圈外人溝通的能力。」—2012,劉華真。




「但我也要提醒各位畢業生,你所學的社會學知識,如果變得僵固,也可能讓你的能力落入困境。讓我提醒大家,社會學知識,有三個要避免的危險。第一個,我稱為「結構的藉口」。我們關注集體的力量,關注長期的、穩定的社會關係和互動模式,我們稱為「結構」。一個僵固化的結構觀點,會把我們的生活處境,全都推給匿名的集體力量。我們過什麼樣的生活,活在什麼樣的關係裡,別人怎麼看待我們,不是個人行為選擇所造成的,都是結構在作祟。蹺課,是不合理的選課和排課制度造成的;親密關係受到挫折,都是父權主義的罪過。結構常常作為免除個人責任的藉口。我不是要鼓勵大家走到另一個極端,用個人主義的態度來看待問題。而是要提醒大家,我們不是結構的魁儡,結構沒有完全限定我們的選擇。在你們未來的生涯和生活裡,你總是在一些外在的限制下做選擇,自己選擇或結合其他人做集體的選擇,別忘了你是行動的道德主體,你的行動選擇造成的後果,牽涉到不只是你個人,可能還有你的伴侶、家人、組織,或整個社會。你越是有權力,你行為的後果影響到更多人。你要為你的行動選擇所造成的後果負起責任,勇敢地負起責任,不要拿結構為個人的責任開脫。

第二個危險,我稱為「範疇的謬誤」。我們用一些範疇來代表那些形塑社會世界的集體力量,另如性別,階級,族群,國籍等。我們把生活世界中遭遇的人們放在這樣的範疇,而且經常是用單一的範疇去想像他們,預期他們有什麼樣的行為和想法。另外,社會學對不平等的關切,使我們傾向於同情弱勢者,所以我們可能把這些範疇二分為弱勢和強勢,弱勢者是好人,強勢者是壞人,或至少是潛在的壞人。這種對現實的簡化思維,讓我們很輕易地對事情做下判斷,這出現在我們的人際相處,也出先在公共議題的爭論。但我們知道,這世界不是那麼黑白分明。範疇的謬誤,忽略現實世界中道德的複雜性,忽略了這世上的男人女人,他們的生活情境,是被各種身分、社會位置、關係和制度交織而成,而有非常複雜的、視情況而定的自我認同和行動選擇。他們的想法和作為,不能單純地從特定的社會範疇來歸因。沒有這樣的認識,我們對如何追求建立一個更加合理的生活世界,可能會做下錯誤的判斷。

第三個危險,是「道德上的自鳴正義」。對不合理事物的批判,和實踐的行動傾向,可能會讓我們認為自己站在正義公理的一方,和我們對立的是惡魔黨,是邪惡體制的幫凶。我們不去聆聽對方的說法,我們不去尊重不同的意見,甚至不去尊重和我們看法不同的人的人格。我們也不去反省自己的看法是否真的那麼站得住腳,不願改變自己的想法。這樣我們就不知道,如何和不同意見的人一起生活,更不用說,一起改善我們的生活的世界了。 這是你們在畢業之際,我想給各位的提醒。提醒大家,社會學的知識,讓我們理解集體性的力量的作用,但我們不會拿集體力量來為個人行為卸責,我們能夠為自己的行動選擇負起責任;社會學知識,讓我們關懷社會不平等,關懷弱勢者的處境,但我們不會用簡化的範疇去把人歸類,去看待問題;我們理解不平等的根源,有複雜的成因,人的想法與行為,也有道德的複雜性。社會學知識,讓我們批判不合理的現象,但我們不會自鳴正義,我們能夠在差異中試圖和別人一起建構更合理的集體社群。 我認為,社會學教育,最可貴之處,是培養了我們的學生這些能力。我始終相信,社會學是最好的公民教育。」—2011,林國明。



「社會學家認為像政治、經濟、社會等各種人類發明的組織、制度、與規則、意識型態等,本質上都是用來控制關係、維繫權力,支撐現有體系運作的工具。我們不太相信人類可以在這些制度中找到出路,找到真的合宜的關係。我們反而憂心於過度樂觀的科學家所設計的各種控制系統、管理系統如脫韁之馬,反過頭來壓抑人性、宰制人類。

社會學也不像哲學或法律等,企圖從道德、倫理、律法等是非對錯的討論中,來恢復遭受破壞的關係,社會學告訴我們,要斷定一個人的是非善惡,實在是十分的困難,帶給我們好處的東西,我們說他是善的,造成我們痛苦的東西,我們說是惡的,因此宣告甚麼是善,甚麼是惡,實在是非常主觀的。不但宣告是非對錯很困難,要精確計算公義,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殺人兇手固然有罪,但難道小時候虐待他的酗酒父親,有機會改變他旦卻冷落他的小學老師,或對他冷嘲熱諷的品學兼優的同學,還是有機會阻止,但卻經常冷眼旁觀的你我。難道都沒有責任?如果要以牙還牙才能恢復公義。這些人的責任要不要納入計算?要求公義的審判是極度困難的。在指責別人時,斷定是非善惡時,我們很容易自以為、以為正義公理一定會站在我們這一邊。學過社會學的人都不會輕易對別人施行審判,因為除了上帝的審判,所有的人類的自行審判都很容易會淪於自以為義的迫害。

社會學也不像是文學藝術,企圖以美來感化、感動這個世界,使世界恢復到如藝術般的和諧、一致的狀態。

如果社會學不從真、善、美三個知識範疇來尋找恢復關係的出路。除了真善美之外,大學知識的範疇,還少了甚麼?真善美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知識範疇,就是愛。社會學認為生命完全在於關係,而關係的維繫與建立完全基於愛與憐憫。一般人經常誤解社會學,認為社會經常製造矛盾與衝突,對立與抗爭。對立的關係,是我們開始用社會學的知識來檢視這個被破壞了的世界時,我們所初次面對的各種關係的原始狀態,抗爭與衝突是企圖恢復愛的關係的一種過程,並非我們的目的或手段。我們的手段是愛,而且只有愛。衝突只是為了要消除建立關係的各種阻礙,但我們絕不是透過製造與他人的敵對關係來建立或凝聚你我之間的關係,這只是關係的移轉,不是關係的恢復,我們企圖創造出更大的愛的能量,來修補原本被破壞的關係,或建立原本不存在的關係。我們是要增加關係的數量與能量。不是在敵我之間進行選擇。

我們對於弱勢的憐憫與幫助,並非是一種施捨,而是基於虧欠。因對讀過社會學的人都明白,我們都是這個遭受破壞的世界的成因,我們都是造成身邊周遭不幸的幫兇,既然是這樣,我們施出援手,乃是因為我們虧欠所試圖做的彌補,我們應該抱持還債的心來愛人,絕對不能企盼有回報,或者有一絲施與者的優越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過是單純的分享生命。自由地去愛,與無私的去服務。社會系的學生,是少數具有變化世界能力的學生,不過因為我們人少,所以常常會有無力感,或因為寡不敵眾而未戰投降。社會網絡的用來測量一個社會團體凝聚力的方式,不是計算網絡中有多少關係存在,而是看拿掉多少條關係之後,團體才會被分解成多個次團體。我相信我們雖然人少,但每一位社會系的學生都是凝聚及變化社會的關鍵關係。要更新這個社會,不用太多人,一杯白開水只要加入少許幾粒鹽,就具有消毒的作用,一盤平淡的菜只要加入少許的鹽就會變得很美味,一間晦暗的斗室只要有一燭光,就可以被照亮。勉勵大家努力成為世上的光和鹽,讓這黑暗的世界因你們而充滿光明,讓這失了味的世界因你們而變得更有趣及更有意義。最後代表全系老師誠摯的祝福各位同學,也勉勵大家一生都能成為別人的祝福。」—2010,蘇國賢

文獻出處:1.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6%88%B4%E4%BD%91%E5%8B%B3/20120609%E8%87%BA%E5%A4%A7%E7%A4%BE%E6%9C%83%E7%B3%BB%E5%B0%8F%E7%95%A2%E5%85%B8%E5%8A%89%E8%8F%AF%E7%9C%9F%E8%80%81%E5%B8%AB%E7%BE%8E%E5%A5%BD%E7%9A%84%E7%A8%AE%E5%AD%90/449294245083175
2.http://sociology.ntu.edu.tw/ntusocial/archives/2011/06/07/5428/
3.http://sociology.ntu.edu.tw/ntusocial/archives/2010/07/01/3872/

0 意見:

張貼留言

© 遠方 2012 | Blogger Template by Enny Law - Ngetik Dot Com - Nul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