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3日
並未看到全貌
──給自己,給無止盡的自我戰爭,給將他人投射回自身後又一次的自我反芻與討論。
「必須成為對自己最嚴厲的批評者,才有可能解決稻草人問題,才有可能看清楚世界,乃至於進入其中。」
那些思考我大多有過,因此撼動不了我。
因為那些思考最後讓我陷入更深的憂傷與無力。
或許被隻字片語提點,追尋某個典範,或許經過長期思考而看出結構性問題。
這都無法面對,人生何其短,而一個人何其渺小的處境。
無法面對我們作為世界中的極小部分,卻試圖掌握與論斷後者的滑稽處境,遑論那些論述,極有可能不過為了內心的平靜或安妥。
我們終究只是一群,沒有生活壓力的學生而已。
那些討論都沒有正視自己的侷限,正視有極大可能,那不過是個討論。
炫學賣弄,執著思辨或者鼓動多少行動的熱情,
都沒有面對我們終究只是孑然一身,有多少把握,
這次的醒悟是全面的,更重要的是,有力量的?
我們沒有首先克服自己的傲慢,
就不可能走進社會,要知道走進社會這個詞彙的預設就是,
我們對於社會是極度不瞭解的。
那麼我們何德何能可以在當前的時間點,對社會做出評價,乃至於對自我做出評價?
而否定,或者離開。
不論是否是錯誤的決定(畢竟決定實在沒有錯誤與否的問題),
都會是浮在空中,浮在假想的敵人上頭。
最後我們只是為了正當化自己的決定,將稻草人越做越大而已。
因此有段對話曾經深深感動我:
我曾經問這樣一個人:「你覺得你是文藝青年嗎?抑或是憤怒青年?」
他說,都不是,我是學習青年。
當我們沒有面對自身論述上的缺乏,忘記自己還在學習時,
就開始武斷地對世界做出評價,認為一切已在通盤掌握中,那會是很危險的。
當我們建立所有的思辨在這上頭,將行動建立在這些思辨上頭,
我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
然後最後又不過是一個循環而已。
當我們要對外界做出權衡時,不論這個權衡是否將要投射回自身。
我們都應該先探索自身。
當我們要離開一個地方,我們首先應該檢討當初是為何進來的,
如今是否還是抱著同樣的想法離開。
所以若將抉擇這樣出發:
先說說自己是怎樣的人,有怎樣的侷限跟困境,可能來自怎樣的誤解,
而非急著敘述,環境是如何不適合自己。
我想會是比較妥當的,也不會流於空泛的思想實驗。
因為最重要的不是你處在怎樣的環境,
最重要的是,你是怎樣的人。
你一定要先瞭解自己,才能改變自己,才能改變世界。
必須成為對自己最嚴厲的批評者,預先說出,別人都沒看到的缺點,
才有可能看清楚世界,乃至於進入其中。
2011年3月19日
明明是這麼簡單的兩件事
媽叫我拿掉一些事情,她說長期的勞累不是辦法。
她說當你知道你的精神狀態不好時,你應該靜下來思考,同時尋求援助。
我不知道,我現在身上的事沒幾件我真的想做的。
有些我的確有初衷,但事情變質到最後變成一種負擔跟責任。
而這大多是群體的事,我也無能為力。
另外有些是錯誤的交換,因為一些不必要的害怕而不肯放掉。
其他則是我為了改變自己,而奮力投入,然後失敗。
我因此陷入是時候未到,還是我真的能力不足的循環論證。
正如同我總是不停論證:究竟是我效率不夠,或者真的事情太多?
是我走錯了路我應該離開,還是我應該要去克服他。
我面對這些,應該獨自去克服畢竟生命是自己的事,我應該孤獨地搏鬥下去?
還是我應該尋求協助,又有誰有義務要幫助我?
而我的孤單,是因為人際全面的失敗,還是因為他們真的覺得我過得很好?
若要我有所作為,我仍然會選擇很沒有意義的做反思跟整理。我永遠止於此卻還是做了。
我真的想達成的,只有兩件簡單的事。
我希望擁有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應有的智識,我希望能夠學習,對這個世界有更多的瞭解。
因此我需要大量閱讀,思考,整理,建立我的知識體系和思維架構。這需要大量的時間。
我希望至少能具備這樣的智識,此後我才得以行動,我希望我的行動成熟而有厚度。
第二,我希望能在某個群體找到真正的歸屬感。這樣的歸屬不是任務性也非任期制,交接
之後就沒了的事。我希望在這樣的歸屬感中找到認同,這樣的認同必須要是雙向,關乎自
我,且可以持續下去。我不希望只做一個指導者或學長姐,也不希望對方只看到我的能力
和所做的事。
我渴望被看到,在那個群體中我可以坦然展現自己的自卑,卻可以得到尊重跟協助。同時
我可以找到並持續進行我熱愛的事務,發揮所長,也有人跟我陪伴我。
前者基本上是離群而需要孤獨的,後者則需要進行互動,入群且調整自我。至少就表面上
,前者我一向表現不錯,但是甫進入全新領域,我等於從零開始。而後者,我總是非常非
常不擅長。
兩者都需要大量時間精力,因此在有限的時間內,這兩者相互衝突,卻又具有共同特性:
我目前的能力都非常有限,為了追求他們,我做的決定經常是錯的。
這樣的基本條件,造成我的惡性循環。
當我犯錯,我總是說服自己從錯誤中學習,但我的學習總是技術層次的,而沒有處理這兩
種追求的基本矛盾。因此我技術層次的砥礪和修正每次失效,我被迫放棄許多,而在這些
放棄中,我更進一步失去學習跟拓展的可能。
因此我變成極度孤獨,但卻無心進行在孤獨中才有機會的思索和閱讀。我所有的孤獨時間
都在處理關於他人的事情,然後失敗。因為人群的事,要在人群中解決。但我太過急於進
行自我提升來解決問題而離開人群,卻沒辦法完全離開,因為進入群體也是我的重要追求
之一。而我總是以為關於智識的追求,困難點在於方向是否正確,因此總是不停和別人討
論。我以為只要拿到正確地圖,我就可以成功。根本沒有正確地圖(別人自然不能給你),
只有正確的態度,而態度要在實踐中建立,實踐經常是孤獨的。
於是,我在錯誤的地點尋找答案,用錯誤的方法努力,兩者皆是。
最後被擠壓的是我的身體和內心的平靜。到最後我什麼都不想要了,我只希望每天睡飽,
過得快樂就好。
高層次兩種追求的衝突沒有獲得解決,而影響到低層次的安穩,最後變成兩種層次的衝突。
因此我熬夜犧牲身體不斷想把事情做完,但是一結束就只想休息,抱怨我為什麼想追求那
麼多,把身體搞壞讓爸媽擔心,讓眾人不解。
這種衝突,造成更進一步的惡性循環。
而在這樣的惡性衝突之中,我的挑戰越來越艱難,
我反而一直往後退,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遠。
明明是很簡單的兩件事。想要知道更多變得成熟,想要有陪伴。
明明是這麼這麼簡單的兩件事,為什麼這麼困難?
2011年2月7日
2011年1月31日
<大二那年暑假> ◎謝爾庭
<大二那年暑假>
◎謝爾庭
《幼獅文藝》2011年二月號
回家的路全被七里香統治
分不清自己的回憶
便與蟬鳴一併
穿戴上床
關於那些甦醒
總是太過累人
脂一般軟的午后
被子一捲就是整個夏天
還硬要和暑氣爭論單純
校園再度沸騰
突然又想起
那次流浪的海聲,想起
每朵雲都是夢的島嶼
每剪碎浪
都是鷗鳥的化身
終究捨棄春季的承諾
築書本的城堡要好好長大
裏頭,卻永遠蜷縮
瘦弱的孤獨
偷偷告訴自己,偷偷
讓一個人離開
勝過讓他偷偷進來
想著想著很是得意
才一轉身就開始流淚
太陽終於下沉
才發現忘了和燦爛說再見
忘了大吼和曬黑
涼涼的風就吹了起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