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大致上交鋒的邏輯是這樣:
藍營對綠營政見的所有批評,大多著眼(或只剩下)之前執政八年為何不做。
但這恰好證成了這些政見是好的政見,因此批評只能進一步推進到,一切都只是說說。
綠營既然不是執政黨,就無從否證這件事。
因此只能從兩個地方反擊:
第一,跟之前八年執政做切割;第二,批評藍營作為執政者沒有做好。
就回應層次來說,第一點跟藍營無關。綠營也很少用。
於是問題來到藍營身上。
藍營提出改變需要時間,以這種典型姿態爭取連任,非常合理。
但既然尚未連任,這個命題也是無從證實的。
因此綠營的批評便只能從四年的執政事實,去論述以後也不會更好。
批評完之後,自然提出自己的看法。於此又回到第一行,開始loop。
這樣的loop一直繞呀繞,最後昇華成,去論爭雙方的目標對象是不是當前這個國家。
但畢竟選舉,國家認同的課題要不是掩飾,就是往中間靠攏,兩者只有很細緻的區分。
一說錯話就趕緊道歉,基本上淪為選舉語言。
且某種意義上,雙方都訴諸非常困難,或該說難以定義的人民共識。
loop又繞呀繞回到比較實質問題的論爭。
這種情形若變本加厲,基本上要不是政治冷感,就是引來投票者的賭徒心態。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
政治本來就是一種信仰跟個人選擇,而不是可以妥善論證最佳解的東西。
以選舉為目的的政治語言
回覆刪除本來就是純粹帶嗨氣氛而已
要去論證最佳方案的
是實際層面 哪些人做了甚麼事 而不是 講了甚麼話
但是蔡英文不可能有總統高度的做事經驗啊。按這樣,一個想要獲得政權的反對黨拿什麼來比?再怎麼樣,都存在某種推斷,ex她在某某職位做得很好,所以......或者,她跟前段執政的政府是不同的之類。而這種推斷最後還是回到個人,我想說的就是這個。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