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9日
台大跨年的補充與環境給人的自由。
隔了整整一個月才想來回溯一下跨年那天某個特定的瘋狂行徑。
我也不知道是怎麼了,一到台北就是瘋狂的花錢,以下是被婊的很厲害的700元花錢始末:
首先,我隻身,第一次在所謂的交九轉運站(是這東西嗎?)冒險。只能說那是個設計極差的轉運系統,沒想到會出現在力圖躋身國際大都會的台北。開一個單線的黑暗爬坡道到所有客運進站,然後再開一個百貨公司規模的電梯(雖然廁所旁邊還有樓梯),給每天成千上萬的轉運人潮使用。最讓人看不下去的是,直接和京站百貨作連結,這不是圖利特定廠商是什麼?
於是乎,我根本搞不清楚方向就被擠進了京站的逛街人潮,卻意外地被一家店抓住目光。一家叫做Aranzi Aronzo的日本插畫設計商品的專賣店。我其實看過那個招牌的貓,唯一的印象是「很貴」。
這一整趟旅程的所有冒險心態就在那裡爆發,這種奢侈卻又質感充沛的店在新竹要哪裡找?我甚至故作姿態的跑去問裡面皮夾的價格(2XXX),胡亂逛了一圈,最後依然被門口的特價鉛筆袋拉回(非常有設計感)。很想要帶走某些這城市特有的氛圍,或者為新的一年立下某些實質的憑藉,而299的價格正中我奢侈放縱的價格極限,所以我就買了。
然後擠進擠出了捷運,轉車,又擠進擠出了捷運,終於到了台大附近。
鄉巴佬的我果然下錯站(台電大樓),非常閒適地繼續遊走,走進摩斯吃了頓晚餐。事實上我想,這種閒適又有點亢奮的探險心情,就是我來到台北慣有的印象了吧。畢竟我不是在這個城市生活的人,所以能悠閒地以過客心態面對人群的匆忙,但同時又像進了大觀園一樣,體驗著永不止息的新奇與說不盡的奇特景象。
這當中當然包含了CD:台北真的很神奇,連最普通的大眾唱片(在新竹已經倒了),都可以找到Mercury Rev的專輯。對於他們最新一張,向電子音樂靠攏的《Snowflake Midnight》,一直不太能接受。但新年的特有氣氛和所謂的冒險心態,讓我成全了自己的收集狂(Mercury Rev是目前我唯一想買遍他們所有專輯的樂團)。400塊,我必須承認,我幾乎沒去看價格。
究竟是上回的爆炸奢侈耳機行養開了我的胃口,還是隻身在這疏離的城市,讓我亟欲想擁有什麼可以自我確認的價值?所以我用買的,像是確認自己在這樣一個大都會探險到了什麼,自我完成了什麼,或對未來的自己有什麼期許。
迎接2010的700塊的故事結束了,我買了一個鉛筆袋跟一張CD。
而在更前一年的跨年,我剛到台北就買了Mercury Rev的《Deserter’s Song》跟阿飛西雅的《失語的鱷魚社會》,這兩張專輯基本上定義了我整個2009年的音樂聆聽走向(另類搖滾跟後搖滾),也某種程度上為2009的我下了註腳。
後來又跟竹天的朋友在公館附近晃了幾圈。
我非常喜歡台大附近的這種氛圍,包含了便利的商圈、影城,更包含了附近的美術館、二手書店等等。相較之下,清大座落的環境,讓清大像個園區而不是大學。我想說的是,如果今天一個大學生想要遠離人群,自我流浪和探索,在清大他會不知道能去哪。走在校園或附近,除了宵夜街沒別的,又太容易遇到熟識,圖書館充滿了K書中心的氣氛,最後他只能選擇逃到市區去跟國高中生擠那幾間寥寥可數的店,非常通俗化,更別提一家像樣的書店。(或許只剩通風不怎麼好的誠品)
但是在台大,附近是很開闊的商圈,每個人可以各取所需。除了規模很大的夜市讓你吃飽飽,走幾步就有電影院、賣場跟書店。而憑藉著捷運的便捷,20分鐘內你已經在台北的另外一區,開始另外一場探險。可能是獨立書店、獨立唱片行,也可能是藝術家的個人工作室,美術館博物館或某某商品的專賣店,電子大賣場……我想沒有人會懷疑,你所想找的地方在台北,應該比新竹容易找太多。
台北真是太適合流浪。
這種流浪,我想不是深陷於五光十色,而是眼界大開的機會之旅。在這樣的大都會下,可以看人、看書、看畫、看電影,我想這是台北提供給大學生難得的環境。只要心中保有一絲衝動,就不可能畢業後變成只窩在實驗室的怪胎。很多人常說,台北的刺激太多,人很容易迷失自我。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對於想拓展自己視野的人,大城市是再適合不過的場域。
走過一趟台大,我好像更明白在清大那種時常梗在心頭,被束縛的感覺。那種感覺引領我隻身在校園亂晃,亂拍照,從藝術中心晃到人社圖書館(我還特地跑去那裡讀書。)但是怎麼晃,我還是在清大,還是無法想像自己能變成怎樣不同的人。我不知道在新竹這個城市我還能去哪裡,才能看到不一樣的東西。
開始覺得自己該多跑些地方了。
我一直知道,但是一直沒有這麼深的體悟。我不想再被同樣的人群或想法綁住。這世界明明這麼大,為什麼我要困在一個儼然是職訓所的科系路途上?我想要多給自己一些想像空間。
最後,我在想明年如果又到台北跨年,我會買什麼?
2010年1月28日
<我在這裡愛你> --聶魯達
我在這裡愛你。 聶魯達
李宗榮 譯
我在這裡愛你。
在黑暗的松林裡,風解縛了自己。
月亮像燐光在漂浮的水面上發光。
白晝,日復一日,彼此追逐。
雪以舞動的身姿迎風飄揚。
一隻銀色的海鷗從西邊滑落。
有時是一艘船。高高的群星。
哦,船的黑色的十字架。
孤單的。
有時我在清晨甦醒,我的靈魂甚至還是濕的。
遠遠的,海洋鳴響並發出回聲。
這是一個港口。
我在這裡愛你。
我在這裡愛你,而且地平線徒然的隱藏你。
在這些冰冷的事物中我仍然愛你。
穿越海洋永無停息。
我看見我自己如這些古老的船錨一樣遭人遺忘。
當暮色停泊在那裡,碼頭變得哀傷。
而我的生命變得疲憊,無由的渴求。
我愛我所沒有的,你如此的遙遠。
我的憎惡與緩慢的暮色搏鬥。
但夜來臨並開始對我歌唱。
月亮轉動他齒輪般的夢。
最大的星星藉著你的雙眼凝視著我。
當我愛你時,風中的松樹
要以他們絲線般的葉子唱你的名字。
原文
Aqu te amo.
En los oscuros pinos se desenreda el viento.
Fosforece la luna sobre las aguas errantes.
Andan das iguales persiguindose.
Se descie la niebla en danzantes figuras.
Una gaviota de plata se descuelga del ocaso.
A veces una vela. Altas, altas estrellas.
O la cruz negra de un barco.
Solo.
A veces amanezco, y hasta mi alma est hmeda.
Suena, resuena el mar lejano.
Este es un puerto.
Aqu te amo.
Aqu te amo y en vano te oculta el horizonte.
Te estoy amando an entre estas fras cosas.
A veces van mis besos en esos barcos graves,
que corren por el mar hacia donde no llegan.
Ya me veo olvidado como estas viejas anclas.
Son ms tristes los muelles cuando atraca la tarde.
Se fatiga mi vida intilmente hambrienta.
Amo lo que no tengo. Ests t tan distante.
Mi hasto forcejea con los lentos crepsculos.
Pero la noche llega y comienza a cantarme.
La luna hace girar su rodaje de sueo.
Me miran con tus ojos las estrellas ms grandes.
Y como yo te amo, los pinos en el viento,
quieren cantar tu nombre con sus hojas de alambre.


約莫是個草率的計畫
從小到大,重要的事都比別人慢一步。
關於長假的種種心路歷程體驗太多,我對於這寒假也不奢求什麼了。
不打算做什麼很大的突破,環島出國拓展視野之類的,我並不期待會發生。
回歸基本的休息再出發即可,回頭看看,一次也沒成功過不是?
草率的計畫:
每天(或經常)要做的--
看書
目前清單有:龍族2,風之影,地糧,波赫士,刺蝟的優雅,日安憂鬱,我執……
寫網誌/個版
目前清單:很多。
練琴
準備松竹楊梅吧,到目前為止的爛帳就算了。
練球/運動
目前:嗯...
規劃旅遊
家庭出遊,晃蕩行。
讀英文
好好刷牙
有戴牙套的人就懂。
要思考的--
自由公路上的事
生涯規劃的種種
學習獨立生活的籌備等等。

2010年1月16日
為什麼不說話,關於後搖滾。
搖滾樂個人報告是寫Mercury Rev,但是太長了。
所以就放了這篇有點簡陋的後搖心得,改日應該會重寫囉。
第一次接觸後搖滾,對於這種聽起來像加長版前奏的音樂很難適應。長久以來的音樂聆聽經驗,讓我不斷想要從旋律片段或者鼓音跳動中,解析出「歌曲意識」,或者創作者的訴求。但是沒有歌詞,意象式的標題,讓我一點線索都沒有。我必須承認,剛開始後搖滾之於我,就像是搖滾版的古典樂。唸書的時候很適合放來聽,因為沒有人聲會干擾閱讀的思緒。而且一首歌通常很長,放著放著,你根本不會去在乎到底放到哪首歌。
不過,一次又一次的期中考爆炸的過程中,每次回到寢室已是半夜。腦袋中塞滿了資訊,緊繃的壓力和思緒,我聽什麼歌都不對。這時嘗試放後搖滾,閉上眼睛仔細想像,我才終於發現後搖所為我開啟的另外一個世界,好像心中某些不曾被關照過的想法,第一次得到釋放。
修了鄭志鵬老師的課,更讓我開始從自身的體驗出發,去思考後搖滾對應到的社會景況──
為什麼不說話?
有太多後搖滾的樂團是沒有主唱的,至多就是語句不明的吶喊或者呢喃。
為什麼不說話?閉上眼睛聆聽阿飛西雅,腦中浮現的是什麼畫面?
如果把音樂比喻成現實城市的某個畫面。流行歌曲或許對應到,學生時代狂放的青春,情侶間含情默默的眼神,或甚至直接就是在街角遇到某個人的悸動。某些搖滾樂或可嘗試對應到大樓陰影下,貧民和玻璃帷幕的反差(如果那是他們所訴求的),或者是酒吧,或者是毒販黑市。
不過,阿飛西雅讓我想到的卻是每一份子都共同面對的:這整個城市。聆聽「戰車」時,爆炸性的鼓音明明也曾在別的搖滾樂曲聽過,但是我就是無法聯想到吶喊;聯想到燃燒自我;或者聯想到抗議的元素。
我想到的,是川流不息的街道和衝刺穿梭的人潮。
因為沒有人說話,事實上這就是現代社會的典型景況。
台北繁忙的街頭:每個人鑽進一個捷運站,過沒多久從另外一個洞口鑽出,過了一個又一個的路口,沒有人相互交談。大家只是不停移動,不停前往自己的目的地。即使跟一個人在捷運上並坐了一小時,他對你而言,跟300公里外的另一個陌生人沒什麼兩樣。
這股沉默的洪流巨大到沒有人敢去思考,因為有再多的想法,放到城市巨大的場景,都是渺小的聲音。每天電視媒體上爭吵著一堆問題,人們不斷地被動接收,少數人有些不一樣的聲音,但是回到街道上,你面對的只是恐怖的沉默。
這樣讓人窒息的薄膜下,到底每個人都在想些什麼?我想這就是後搖滾表達的最核心主題。或者說,可以算是後搖滾興起乃至於傳入台灣的「社會背景」。
因此,才會有那些重複的旋律、炸裂的音牆,或者某些後搖壓抑抽離的聲線(如:Mogwai的某些歌)、淡淡的呢喃或者情緒嘶吼(如:Envy)或甚至接近自然的空靈音響(如:Sigor Ros)。
這些在探討的正是我們自己:身為一個現代人每天面對的繁忙步調和疏離社會;心中的掙扎,和總是沒勇氣喊出口的意見;被現實生活淹沒的兒時夢想,雜以對於自然的想望。
這一切的主題都是,現代人(或者直接說,我自己),在聆聽後搖滾所能直接感覺到心中被關照的部份。很少有音樂有能力去關注,即使外表沉靜冷漠,面具底下卻可能敏感異常,想要大哭大喊大叫的,每顆心。
這就是我所體驗到的後搖滾。
*同步@PTT2個版:Asa
2010年1月15日
Google Reader和另一個生活的面向
超強的是Google Reader,不是我。
生活是有很多面向的,我想一個現代人必須要體認到這一點。在這樣資訊爆炸,步調
快速的年代,我們的確必須要時時停下來思考,停下來面對自我,才不致於被社會的洪流
淹沒。然而,如果我們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內省和反思,而不敞開心胸了解瞬息萬變的社
會,是很難有所成長的。因此,不要試著用Google Reader的框架套住自己詩人的浪漫,
蜻蜓點水式的資訊擷取,可能會讓你沮喪。但是,生活是有很多面向的,Google Reader
只是一種幫助你能夠有效率擴張見聞的方式。
我想試著在這篇文章,把關於Google Reader的介紹做一個統整,其實很多東西都是
網路的文章和介紹,加點個人的心得。
讓我們開始吧。
RSS--
要了解Google Reader,一定要先了解什麼是RSS。
RSS(簡易資訊聚合)是一種消息來源格式規範,用以發佈經常更新資料的網站,例如部
落格文章、新聞、音訊或視訊的網摘。
維基百科:http://goo.gl/tdky
簡單地說,在經常有更新資料的網路來源,RSS可以讓你訂閱這個來源,當有任何更
新的時候通知你。這樣你就不用再來回去查閱,也可以統一分類和整理紀錄。
目前RSS有許多版本,然而我們不必擔心,因為Google Reader目前相容大部分的RSS
規範。
Google Reader--
有了RSS的概念,當我們訂閱一堆資訊來源,自然需要一個接收處理的平台。RSS閱讀
器有很多種,而Google Reader就是其中被廣泛使用的一種。
Google Reader的網頁:http://reader.google.com/
使用Google Reader,必須要先有Google的帳號,Google帳號其實非常方便,除了閱
讀器,還可以使用Blogger,Picasa,和以垃圾郵件過濾及容量不斷上升著名的Gmail。
註冊網頁:http://goo.gl/SV1p
免費註冊完之後,就可以開始使用Google Reader了。
使用介面:http://goo.gl/RunJ
介面很簡單,點進去首頁中間是目前未閱讀的項目,右邊是一些推薦的連結和提示,
左邊則是你星號標記的項目(類似我的最愛),分享的項目(別人可以透過追蹤的功能看到你
所分享的項目)和使用上的趨勢等統計數據。
左下則是讓你建立項目的分類,以及顯示目前追蹤的朋友,有什麼分享的內容。
使用上很簡單,就像是在收信一般。
閱讀條目:http://goo.gl/V8BT
點進一個分類裡面的訂閱,就可以看到該來源的更新內容,粗體代表未閱讀,細體代
表已閱讀,點進去就可以看到項目的詳細內容。
閱讀中,點項目的標題,會導引到原網頁。記得,閱讀器只是幫你做摘要,較長的文
章可能沒辦法顯示全文。如果想要在閱讀器就看到全文,可以參考下文中,網友提供的13
個使用技巧。
其他功能:http://goo.gl/4db8
每篇項目的最下面,都可以看到幾個選項。
你可以選擇將項目星號標記起來,標記你喜歡這篇文章(類似推文),和所有人分享,
或者加上註解分享,或者轉寄到信箱,也可以立刻針對這篇文章修改分類。
RSS的訂閱--
明白Google Reader的用法,就要開始訂閱自己喜歡的來源了。
舉凡部落格,雜誌網站(天下,遠見等),或者新聞都可以進行訂閱。如果是發展成熟
的網站或部落格,一般都可以看到RSS的標示或者代表RSS的橘色小圖案,只要按下去,順
著導引點說要將來源(Resource)訂閱在Google Reader,就會自動進入Google Reader頁面
讓你確認訂閱。如果遇到沒有RSS訂閱標記的網站,也可以在Google Reader直接按「新增
訂閱」,直接貼上網址,只要該網頁有支援訂閱,就可以在閱讀器上看到更新的內容了。
以我這個入門者為例子,我本身訂閱了朋友們的網誌讓我不用每天去查勤,還有喜歡
的軟體資訊,音樂電影評析的部落格,還包含了一些雜誌的精選內容和網路新聞的網站。
獨特的網路新聞媒體可參考:http://goo.gl/K7yT
(引用自:電腦玩物部落格,http://goo.gl/er0m)
事實上,除了省時間,Google Reader在傳達的就是統一處理的概念。把喜歡的項目
分類統一閱讀,並且自動將更新陳列到自己面前。如此可以讓我們更有條理地處理大量的
資訊,同時也不會在資料搜尋的過程中迷失方向。
甚至,對於訂閱了數百數千個資訊來源的使用者,持續紀錄的方式,讓他建立了含有
所有感興趣關鍵字的資料庫。不論是打報告或單純再閱讀都有很大的幫助。
使用技巧--
下面介紹一些可以提昇使用效率,或者更善用閱讀器特性的技巧。
13個提昇使用技巧的方法:http://goo.gl/8Yil
(引用自:電腦玩物部落格,http://goo.gl/er0m)
文章中講的很詳細,歡迎參考看看。
對我而言,其中較受用的幾點,包括建立正確的態度,才不會被資訊洪流淹沒;如何
訂閱全文讓你可以將所有工作統一處理;還有一個提昇速度的快速鍵及分類法。
另外一個有趣的東西,在Google Reader的社群性。透過「喜歡」這個標記的動作,
你不只幫助更多人判斷一個條目的受歡迎程度,同時Google Reader也會分析你常「喜歡」
的關鍵字,在首頁推薦適合的其他資訊來源給你。(同樣技術也被運用在Googel Adsense,
藉由搜尋Gmail內容的關鍵字在側欄提供相對應的廣告,曾經引起不小風波。)
而且,透過「分享」的功能,和能將所有網頁都訂閱到閱讀器的「社群化標籤」,我
們事實上正在閱讀器上分享所有感興趣的網路資訊。藉由追蹤功能和朋友間建立網絡,一
個連一個,資訊便無遠弗屆的傳達與複製。Facebook的成功,正告訴我們這種人群網絡的
力量是多麼巨大。
不要想這麼遠,這些社群化功能最好的地方,就是可以帶你發現新的訂閱來源,也可
以跟同好們分享網路上的新聞或者新文章。讓朋友的無數雙眼睛,都成為你的眼睛。
此外,我個人使用Chrome瀏覽器,其中網友提供一個Extension,讓我可以在工具列
上立即看到閱讀器有沒有新文章,同時可以立刻點閱(火狐也有對應的Extension,IE使用
者就......從iGoogle首頁上面點進去吧,也蠻快的。)
結語:
曾經聽彥伯在網誌上提到Google Reader:「這世界上什麼都沒有,只有門。」
這很符合我使用閱讀器的印象,打開一個訂閱來源,就像打開一道門和一個世界。
這些門的選擇在於自己,這種主動是很重要的。你希望讓你自己知道什麼?你希望關
注什麼?同時,別人正在關注什麼?有哪些問題是你從來沒有想過的?
因此,不斷的閱讀和探索相當重要。經由來回探索和廣泛閱讀,你可以增進自己的見
聞,也可以拓展自己思考的格局和領域。最應該被記住的是:即使經過篩選,當面對一篇
文章,既然你已經選擇讀它,就要仔細精讀,並且深入思考反芻。如此才不會從頭到尾走
馬看花,像是快速瀏覽標題,幫助有限。
Google Reader是資訊時代的產物,類似分類統整、集中處理、社群網絡的概念也被
應用在Email和即時通訊的技術上。(Gmail和MSN的分類標籤,Facebook的網頁分享和好友
動態)我想這是資訊時代不斷演進後,對於舊有技術的重新應用,讓原本簡單收收信,看
看文章的功能,多了新的可能。
最後提一個讓我警覺到的成癮性,當我灌了Chrome的Extension之後,我發現一旦有更
新,自己就會想去點。點進去也不想用心閱讀,單純像是在PTT消勾勾的動作。這點真的很
糟糕,如何每天分配時間做閱讀,不要時時掛念在閱讀器上(就像開頭講的,這只是幫助你
接受資訊的一個方式,生活還有很多別的面向),成了重要的課題。
祝大家在Google Reader探索愉快。
我的Google Reader分享網址:http://www.google.com/reader/shared/jkilyjkily
想追蹤的朋友可以打我名字或帳號搜尋加入。
讓我們一起Google Reader吧!
P.S. 這是我第一篇先寫大綱再寫內容的個板文章。
*同步@ PTT2個版:Asa
2010年1月4日
通識和持續的自我探索
讀的有點煩,所以先來隨便看看選課。
先假設我選華班物冶,其他都清班來看。
感覺沒啥吸引人的課。
除了看到羽球就點,吸引我的大概只剩哲基,當代視覺文化跟張元伯伯的課。
我想原因大概是因為,人文及社會的選修通識修完了,
想休息一陣專攻核心通識,所以變成沒啥課可選。(加上有點想讓軍訓休息一學期。)
嗯,有考慮到大三看情況,再點幾門喜歡的通識來修修(也就是不管學校的分類。)
轉念想想,
我的確是那種會為了通識拋下必修的人。
所以等星期二考完第一波,我要用全清班課表再找一次有沒有好課看看。
這回開學第一個禮拜,我一定要多跑去聽通識課,不喜歡就退掉,喜歡就拼加簽。
又想起彭明輝伯伯說過的話:「通識課要好好選。」
作為我對想給大一新生的第一個建議,這句話我真的要繼續實踐下去。
因為這是一種探索自己的過程,不管是什麼因素讓自己身處現在的科系,
愛或不愛,通識課都是主動擴大自己格局的方式,因為是自己選擇要讀什麼,不是嗎?
修通識到現在三個學期,其實還蠻滿意的。
大一上的跨界與探索,雖然不算很成功的學到老師想給我們的夢想實踐力,
不過倒建立不少跳脫思考的可能,也看到許多人的勇敢。
大一下的現代詩,是我第一次上課差點上到哭。
老師所嘗試的「浸潤」教學法:讀很多、很多詩,起初不以為然,後來發現藉由多認識,
反而能激發自己對詩的觀察,也讓老師的解釋變成一種引導。
好美麗,那些吉光片羽或者幽深如夢的意境。
我愛上現代詩了。
大一下的存在主義小說與思想,第一門主動沒翹過的課。
彭明輝伯伯徹底激發我對哲學的興趣,可以說打開我人生另一條路。
對於理想和現實,以及我們如何被概念困住一生,有太多嶄新的思考。
回頭看看自己,便能在自己身上看到許多不一樣的可能性。
上完課,會開始對人生意義腳踏實地的探索起。
第一次感覺因為老師某句話而受用一輩子,
因為一個思考方向,從此不再懼怕生命中的某些掙扎。
筆記抄的滿滿的,現在看到自己寫的期末報告都還會感動。
大二上的普通天文學,第一次修這種修了也不會算通識學分的通識。
當初真的只是抱著,想學習如何教學的傻心情來上課的。
雖然後來翹的有點兇,不過的確有很多盲點被破除。
很多天文學上沒仔細思考的東西:
(例如造父變星的真正原因和為什麼平常月亮暗的地方不是紅的,到月食才是。)
另外也學到很多科學探測的新可能,是以前想像不到的。
憑著對天文的愛,我喜歡這堂課。
大二上的中國藝術史,不得不說和我想像的不太一樣。
就像版上說的,若對藝術存有浪漫想像的人不適合修,這大概是為什麼我不適合吧。
雖然如此,中國藝術的美還是從裡頭透露了一些。
我想老師持有的理性剖析只是路的其中一條
(我會去聽聽她的藝術與社會,據說是另外一個角度。)
玉的溫潤,瓷的瑩亮和山水畫的悠遠意境。
我會永遠記得。
大二上的搖滾樂與社會,又是個瘋狂抄筆記的一門課。
(除了最後兩次,因為老師突然說投影片其實線上學習有,害我有點意興闌珊。)
第一次從頭到尾把搖滾樂的歷史走一遍,伴隨著好多好多音樂,
照著老師的步伐一步步聽,徹底打開我的音樂世界。
每次上課聽歌都一定會起雞皮疙瘩,好多CD都跑去視聽中心借。
不單是欣賞,課程上的社會分析角度,讓我聽音樂多了份深度。
雖然有可能都是想太多,不過那些發自內心的歌詞和旋律,我想的確有改變社會的力量。
也要感謝這門課的報告,讓我徹底去了解Mercury Rev。
至於團體報告的後搖,不斷聆聽也讓我多了許多思考,我們一起加油!
重複好多「第一次」,這種開拓的感覺,我想,就是我所要的通識課吧。
*同步 @PTT2個版 : Asa
2010年1月1日
差點就要相信,向前走得把一切過往忘掉。
說真的,待在清大久了,很容易陷入同一個框框打轉。
身邊永遠是同樣的人掙扎著同樣的事,對於未來的期許也就只有那些可能。
很感謝有你們這群。
不論是竹天17屆的夥伴,或是竹天沂天可愛的小學弟妹們,
你們其實是這一年來帶給我快樂與平靜的最大部份。
跟你們在一起就是很自在,雖然不一定每次都促膝長談,但是你們總是能提醒我,
竹中帶給我珍貴的生命態度。
就像Yawi講的,竹中搞社團在全國算是很前面的。
並不是因為我們在各類別有什麼特別的成就或獎項,
而是竹中生的樸實,讓我們發展出一種強韌有力的人際關係,
活動可能出包,但是群體間的向心力卻可以持續極久。
我們的想法很單純,但在大學卻不一定行的通:
只是希望一群人快樂地在一起,而且希望這樣的人越來越多。
這其中包含了人際圈子的擴大,
事實上在竹中我已經看過太多悶騷封閉類型的人,被群體接納而打開心胸的例子,
我自己就是。
那種被接納的感覺是很美的,而且伙伴間對你的感覺無比真誠。
在大一的時候,我掙扎過,最後留下一句話:「大一最需要的是勇氣。」
現在回頭看,我發現我想說的是,你必須主動跳進每個圈子。
進到大學,有太多圈子讓你歸屬,
但是你必須主動,主動性是相當重要的,如果說你選擇若即若離,不去投注大量精力,
你最後的下場其實是被淡忘。
因為大學生活,人跟人之間的向心力來自於共同嗜好,或者要共同從事某項工作。
你必須先有這份連結,才有可以進到圈子中,
因為朋友不會主動找你,你要主動去找適合你的朋友。
然而,這種模式是有風險的,一旦工作目標達成,要如何成功讓一群人繼續連絡?
方棍棍說,一個營隊如果辦完之後大家都散了,這個營隊不是成功的營隊。
坦白說,在大學這樣成功的例子不多。
大部分的情況是,圈子自我縮小,變成一群人很熟,跟其他人反而形同陌路。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因為大學的人際面廣大而分散,不像高中一整群人膩在一起。
所以,在大一這樣的起始階段,最需要的勇氣。
你一定要有勇氣打開自己的心,有勇氣跳進你所愛的群體間,有勇氣付出。
同時也要有勇氣離開待得不開心的地方,
要不然是不會有人理你的。
到了大二,情況就反過來了,我想說的是:「大二最需要的是熱情。」
課業的壓迫和現實面的逼近,大二其實很希望能多花點時間在自己身上。
有太多東西需要準備:升學、出國,和在各自領域的精進。
然而大二往往是社團的幹部,同時也是系上新生的學長姊。
簡單說,我們在圈子裡面,準備要接納新的人進來。
這過程非常需要熱情,因為新生不一定能打開心胸和人建立關係,
如果自己早就沒有熱情和他們接觸,嘗試帶給他們這群體所能給予的所有美好,
基本上所有的人都是會散的。
這樣的過程,縱使寫再多企劃案,辦再多活動也沒有用。
想不想跟你熟,這東西看眼神就知道。
沒有熱情,所有活動都只是沉重的負擔,
沒人想接,大家都懶得管,
接著就是活動期間的無限爭執,責任歸屬,誰做了什麼,誰該做什麼而沒去做。
所有的活動都是冰冷的,重點是裡面的人。
其實這在營隊期間太容易察覺,如果你對某活動,某群體不認同,或想擺爛,
縱使是再High的晚會,你也只會感到疏離冷漠。
為什麼要講到這個?我也不太清楚。
感謝竹天的脈絡,讓我可以時常回頭找回自己相信的價值,
同時也和大學的做事方式做比較。
每次看到學弟妹活動出包的時候,心中都有股衝動想要跑上去,
一個個把錯誤揪出來,找到責任歸屬和解決方案,同時列入檢討。
但是,即使舞會燈光發生問題,亂七八糟忽暗忽亮,我發現他們依然跳得好開心;
或者,在大學生世故的眼中,
明明是完全沒包裝,很單調的團康還在大太陽的底下,但他們玩得好開心。
只要安全無虞,我大多放手讓他們體驗,畢竟這是他們自己的活動。
(為避免有學弟妹看到這篇,我覺得我有必要解釋一下。)
當然,這些漏洞還是必須要改進,高中生也不是傻子可以自high到這種地步,
這其中負責人間一定有磨擦。
我想說的是,我看他們身上看到一些不知道什麼時候被遺忘的價值。
這其實是我在他們檢討會,絕對不會插手的真正原因。
他們其實很想學會大學生的方式,縝密的規劃分工和檢討——
但是我很想跟他們說,活動流程的改進可以慢慢來,一定會越辦越好。
你們千萬不要忘了彼此,千萬不要因為一些事情沒做好,彼此反目或者避不見面。
這種事情我在大學真的看太多了,你們沒有忘記活動辦完大家還是好朋友這件事,
真的是讓我很感動。
因為在學長姐的傳承下,或者如大學,所有檢討文稿都被留存下來時,
活動自然是會一屆比一屆更純熟,但是辦的人卻不一定會感動快樂。
我希望看到的是,
以後你們聚在一起完全不需要什麼小隊聚、股聚、回娘家之類的各種名目,
只是單純因為你們是朋友。
人才是最重要的。
你們就繼續努力下去就可以了。
也許是因為大學生太不容易滿足,或者大學生反而是脆弱的。
我感覺很難在大學活動中,找到這樣的生命力量。
實際上我不知道每個人的高中背景,但是我很確定,我無比珍惜竹中帶給我的這份態度。
雖然我曾經因為這樣的態度在大學感到失落,但是現在回想起來,
選擇放掉他,而去追求那些企劃書中,型塑出來的認同感和向心力,能否維持還不一定,
這實在是件荒謬的事。
*同步 @PTT2個版: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