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7日

最後那些感觸都碎成了片段。



        最後那些感觸都碎成了片段。


        我們都太脆弱了,所以誤以為自己很堅強。堅強到可以用不一樣的高度去重溫過去,而不會被緬懷吞噬;或者有辦法整理出靈魂每吋被歲月磨蝕的邊邊角角。


        其實那些都是假象──過了一段自認為改變很大的歲月,口口聲聲說老去很快、成長很多的歲月,心裡還是很害怕。


        究竟是亞社會的曝曬讓心靈強硬,還是我們早已被徹底擊倒,不過是跪下前想假裝自己還抓到些什麼?


        因此,我真的真的無法很理性去分析這個學期。

 



        那陣子的吶喊像三十年那麼遠,當昨天發生的感動被誤認為是上個月的舊聞,我明白記憶是大學第一個逃竄的東西。


        應接不暇的報告考試活動分組討論實驗社團系隊聚餐宵夜慶生演講電影奔跑翹課熬夜陽光刺骨寒風吵鬧步伐……


        每個都好美,每件事都可以變成很棒的故事或詩。


        每件事好好做,想望中的自己好像伸手可及。


        但是他們一起來,把你的心五馬分屍。詩歌變成轟地一聲巨響,把你炸裂在床頭上兀自咳嗽或作嘔。

 



我們不是空,而是被淹沒。


我們不是缺乏,而是脹滿到無所適從。


在知識的大海裡我們太過卑微。


取捨是為了存活,


不應該自傲地大聲嚷嚷。

 



        因此我開始學會用行事曆軟體,開始懂得把事情挑重點擊破,開始學會犧牲報酬率不高的事情。


        但是我不知道要排什麼時間讓記憶回流,如果每分每秒都有他經濟學的意義,你有把握自己的夢想是機會成本最低的那一項嗎?如果我們真的只是在群體間履行自己在大數法則底下的位置,自由意志又算什麼?


        最重要的是,如果生活只是行程排列的生產線,就算每項都是最愛,都符合時間管理的經濟效益,我們最後又能得到什麼?


        我得到的好像只是,忘了上個禮拜大笑的理由,或者得靠提醒才記得明天要交什麼作業好讓自己未來升學順利一些。

 



讀書,或生活。


絕對不是努力達到自己在群體常態分布下的位置,


如果不是為了靈魂的完整性,


至少是為了某些有意義的東西。

 



        最後我真的變成那樣了,連我自己都不相信。


        我衡量著每條道路的長度,只為了效率。我提早幾分鐘走出教室,只為了少排點隊。我在跟朋友相聚的時候,想著明天要做的事,一邊陪笑。


        我憎恨這樣的自己,卻千方百計要讓自己更有效率。


這種感覺我實在講不清楚,但是那天晚上我聽到了楊乃文的一首歌:

 


渴望開始這旅行 從我眼睛到你的心靈  


我卻已經無力前行  


親愛的不要哭和你一樣  


我對明天的恐懼 來自對今天的厭倦  


(楊乃文-不要告別

 


我哼唱著,但是我老是唱錯。  


到底為什麼那句不是「我對今天的恐懼來自對明天的厭倦。」?  


我納悶著。  


我們難道不恐懼今天嗎?不恐懼今天已做要做該做的種種,那種不快樂卻得吸口氣有效率完成事情的感覺?不恐懼那種摸不清自己到底在幹嘛的感覺。 


難道不厭倦嗎?因為心理清楚明天還是一樣,還是那些事情,還是那樣的喘不過氣,還是要面對那些輕鬆的傢伙他們的冷潮熱諷。 

 


我對今天的恐懼來自對明天的厭倦。

 






 


       


 


2 意見:

  1. 你文字的灰暗和深度依然。

    版主回覆:(11/06/2010 05:28:46 AM)


    啊啊啊我還沒打完啊啊啊>口<

    回覆刪除
  2. 有幽暗



    卻深刻



    很能泛起我深感同意的漣漪

    版主回覆:(11/06/2010 05:28:45 AM)


    你的回覆...

    怎麼都這麼不白話

    回覆刪除

© 遠方 2012 | Blogger Template by Enny Law - Ngetik Dot Com - Nul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