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3日

憤怒的原因



下個註解吧,在這初夏的雨夜。

憤怒的原因,來自於我認識到自己作為思考者的本質。

我身處一個這樣的環境:
所有我的思考被「喔。」「我覺得你想太多了。」這樣的氛圍環繞,所以我憤怒。
所有我認真在乎的,被身邊的人功能性的看待或者揶揄,所以我憤怒。
我看到很多問題同時也看到自己身上的問題,當我認真思考想去解決時,
卻發現身邊沒有人在跟我做一樣的事,他們只想快樂地活在當下,順著被安排好的道路走,
所以我憤怒。

共犯結構,
符號化,
消費至上,
異化,
多數暴力,
環保的道德問題,
知識分子的原罪,
大學生的社會責任,
云云。

某位同學的一句話開啟了這個月的更深憤怒,但也讓我認識這樣的憤怒。
他說:「我不覺得你現在這樣過得有多好啊。」(隨手翻翻我的陳克華詩集。)
我又怎麼能跟他說,他將音樂作為一種符號性的體驗,只拚命下載檔名是亂碼的音樂,
連歌手都不認識,聽膩了就換,正是一種消費至上的表徵。他這樣的心態正是文創產業的
絆腳石,當他為了通識課隨便胡謅台灣產業要轉型的報告,不正是最大的諷刺?
他的言下之意是,啊反正事情就是這樣,我不覺得你想這麼多有多好,只把自己心情弄糟。

我最討厭「事情就是這樣」這句話,這句話象徵著一種束手放任,一種最終的消極。
事實上,我根本不怕自己的憤怒,正如同我不懼怕我的孤獨。

我憤怒著,代表我有在思考,這是解決問題的最基礎動力。
或許我真的什麼都沒做,正如同我知道便利商店95元的便宜時薪,讓眾多企業輕鬆地把人力
成本外部化,儼然是光鮮亮麗的血汗工廠,我還是在那邊消費。
但是我具有自覺,我活得真實,而且我知道自己的不足。

因此,如果哪天我真的隨時覺得開心,覺得一切都沒那麼嚴重,就連全球暖化都是我想太
多,2050年還很遠(引自另外一個同學)。
那時我才會真正懼怕。

所以我想我會繼續憤怒著,同時做出行動。

0 意見:

張貼留言

© 遠方 2012 | Blogger Template by Enny Law - Ngetik Dot Com - Nul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