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樂個人報告是寫Mercury Rev,但是太長了。
所以就放了這篇有點簡陋的後搖心得,改日應該會重寫囉。
第一次接觸後搖滾,對於這種聽起來像加長版前奏的音樂很難適應。長久以來的音樂聆聽經驗,讓我不斷想要從旋律片段或者鼓音跳動中,解析出「歌曲意識」,或者創作者的訴求。但是沒有歌詞,意象式的標題,讓我一點線索都沒有。我必須承認,剛開始後搖滾之於我,就像是搖滾版的古典樂。唸書的時候很適合放來聽,因為沒有人聲會干擾閱讀的思緒。而且一首歌通常很長,放著放著,你根本不會去在乎到底放到哪首歌。
不過,一次又一次的期中考爆炸的過程中,每次回到寢室已是半夜。腦袋中塞滿了資訊,緊繃的壓力和思緒,我聽什麼歌都不對。這時嘗試放後搖滾,閉上眼睛仔細想像,我才終於發現後搖所為我開啟的另外一個世界,好像心中某些不曾被關照過的想法,第一次得到釋放。
修了鄭志鵬老師的課,更讓我開始從自身的體驗出發,去思考後搖滾對應到的社會景況──
為什麼不說話?
有太多後搖滾的樂團是沒有主唱的,至多就是語句不明的吶喊或者呢喃。
為什麼不說話?閉上眼睛聆聽阿飛西雅,腦中浮現的是什麼畫面?
如果把音樂比喻成現實城市的某個畫面。流行歌曲或許對應到,學生時代狂放的青春,情侶間含情默默的眼神,或甚至直接就是在街角遇到某個人的悸動。某些搖滾樂或可嘗試對應到大樓陰影下,貧民和玻璃帷幕的反差(如果那是他們所訴求的),或者是酒吧,或者是毒販黑市。
不過,阿飛西雅讓我想到的卻是每一份子都共同面對的:這整個城市。聆聽「戰車」時,爆炸性的鼓音明明也曾在別的搖滾樂曲聽過,但是我就是無法聯想到吶喊;聯想到燃燒自我;或者聯想到抗議的元素。
我想到的,是川流不息的街道和衝刺穿梭的人潮。
因為沒有人說話,事實上這就是現代社會的典型景況。
台北繁忙的街頭:每個人鑽進一個捷運站,過沒多久從另外一個洞口鑽出,過了一個又一個的路口,沒有人相互交談。大家只是不停移動,不停前往自己的目的地。即使跟一個人在捷運上並坐了一小時,他對你而言,跟300公里外的另一個陌生人沒什麼兩樣。
這股沉默的洪流巨大到沒有人敢去思考,因為有再多的想法,放到城市巨大的場景,都是渺小的聲音。每天電視媒體上爭吵著一堆問題,人們不斷地被動接收,少數人有些不一樣的聲音,但是回到街道上,你面對的只是恐怖的沉默。
這樣讓人窒息的薄膜下,到底每個人都在想些什麼?我想這就是後搖滾表達的最核心主題。或者說,可以算是後搖滾興起乃至於傳入台灣的「社會背景」。
因此,才會有那些重複的旋律、炸裂的音牆,或者某些後搖壓抑抽離的聲線(如:Mogwai的某些歌)、淡淡的呢喃或者情緒嘶吼(如:Envy)或甚至接近自然的空靈音響(如:Sigor Ros)。
這些在探討的正是我們自己:身為一個現代人每天面對的繁忙步調和疏離社會;心中的掙扎,和總是沒勇氣喊出口的意見;被現實生活淹沒的兒時夢想,雜以對於自然的想望。
這一切的主題都是,現代人(或者直接說,我自己),在聆聽後搖滾所能直接感覺到心中被關照的部份。很少有音樂有能力去關注,即使外表沉靜冷漠,面具底下卻可能敏感異常,想要大哭大喊大叫的,每顆心。
這就是我所體驗到的後搖滾。
*同步@PTT2個版:Asa
0 意見:
張貼留言